母亲和她的动物们
【资料图】
文/王应兰
清晨,太阳还没有起床,母亲已打开鸡圈门,大大小小的鸡扑扇着翅膀一涌而出。母鸡“咯咯咯”地扯着嗓子叫,没完没了;公鸡抖抖羽毛,趾高气扬地踱着方步;小鸡总是“叽叽叽”地落在后面。
一到院坝,一群鸡就随着母亲打转。母亲走到哪儿,它们就跟到哪儿。有的跳到她的鞋上,有的啄她的裤腿。她迈不开脚,便随手拾起一根竹竿,轻轻一赶,吆喝一声:“等一会儿,急哪样?”鸡群忽地闪开。母亲走到柴草堆前,它们又“呼啦”一声围上来,不停地叫,不停地扑腾,相互啄来啄去,闹麻麻的,像一锅煮沸的水。母亲踮起脚,取下搁得高高的一大盆糠,又“笃笃笃”地剁了些菜叶加进去,掺些水搅拌均匀,便端下来放在地上。鸡群飞奔而上,你挤我,我挤你,纷纷将头埋在盆里啄食,严严实实地围了一大圈。
安顿好鸡群,母亲向柴草屋走去。兔子可就温顺多了,乖乖地待在笼子里,不吵不闹,安安静静地瞅着外面。母亲将菜叶上的露水擦干,轻轻地塞进去,兔子就叼起一片,嘴巴一动一动的,胡须也跟着一上一下地动起来。
这时,猪圈里的猪开始哼哼唧唧地叫唤起来。母亲赶紧到厨房点燃柴草,烧火煮猪食。红苕皮、菜叶、鲜嫩的青草、淘米水……杂七杂八地盛了一大锅。煮好后,母亲转身出去,提进来两只木桶,一瓢一瓢地舀。装满了,母亲一只手提一桶,晃晃悠悠地走到猪圈旁。几头猪早就等在食槽前,一边咕噜咕噜拼命叫唤,一边仰着头相互拱来拱去,两只大耳朵跟着甩动。“乖,让一让!”母亲操起一根短竹竿在食槽上拍得“啪啪啪”作响。胆小的猪后退两步,让出一个空隙来,母亲瞅准机会,赶紧舀一瓢倒进去。几个脑袋齐齐地往下一扎,开始抢食。母亲笑了,又一瓢一瓢地舀进去。它们一边吃,一边“叽里咕噜”地哼叫,快活得很。
鸭子一向高调,一被放出来便“嘎嘎嘎”地叫个不停,闹喳喳的,摇摇摆摆走成一长串。它们一路高歌,走出院坝,走下台阶,母亲跟在后面叮嘱:“到田里去,吃得饱饱的啊!”它们便很听话似的,歪歪扭扭地走到田埂上,“哧溜哧溜”地下到田里撒欢去了。
猫最乖,母亲在哪里停下,它就围着她的脚脖子打转,或是趴在她脚边,“喵喵喵”地拉长声音叫,温柔而婉转。母亲蹲下身,它便拱起脊背,任由她轻柔地抚摸,母亲的眼里满是怜爱。它有一个小碟装水,一个小碗盛饭,一个小竹篮睡觉,这是母亲给它准备的全部家当。猫的食量很小,人吃饭时给它省下一口两口的,就够了。所以,如果有人吃饭不多,我们就会说他在“吃猫饭”。
常言说“喂不饱的狗”, 小黑总是馋,不是在吃,就是在讨要食物的路上。它在母亲身边蹦来跳去地缠人。母亲正忙着,没空理它,就摸摸它的头,柔声说:“一边玩去。”它听懂了似的,“呜呜呜”边叫边怏怏地走开了,也不走多远,便趴在地上,眼睛跟着母亲转。母亲忙过一阵,唤一声:“小黑!”它就乐颠颠地跑过来,蹦得老高,还伸出舌头去舔母亲。母亲往它的搪瓷盆里添饭,再端一碗水放在旁边。它摇着尾巴,大口大口地吃得可香了。
等这一切忙得差不多了,太阳已升得很高了,院坝里亮堂堂的,母亲这才想起喂自己的肚子。她坐在屋檐下的台阶上,端着一碗稀饭“呼哧呼哧”地喝着。猫走过来,趴在她的脚上,用脑袋去蹭她的腿。不时有几只鸡踱来踱去,啄一啄地上的饭粒。
晌午时分,柴草堆里传出“咯咯哒、咯咯哒”叫声。是哪只母鸡下蛋了,叫得全世界都知道。母亲笑呵呵地扒开柴草,将热乎乎的鸡蛋捡起,放进围裙口袋里。她转身回屋,抓了一把米,“咯咯咯”地唤着,那只刚立了大功的母鸡就飞奔而来。母亲将米撒在它跟前,嘴里念叨:“鸡鸭蛋,谷米换。乖乖的,多吃点,吃了好下蛋。”别的鸡过来抢,母亲就跺着脚,拍着手赶开它们。
中午,阳光懒懒地照着,有微微的风有一搭没一搭地拂过来。母亲吃过饭,收拾好锅碗瓢盆,坐在竹椅上打盹;狗趴在门槛上,眯着眼;猫在柴草堆上滚来滚去;猪躺在圈里呼呼大睡,肚子一起一伏;竹林里,鸡有的蹲着,有的站着不动,有的在刨土,有的悠闲地溜达。
傍晚,太阳回家了。母亲背着一大筐草从坡上急急赶回。一放下筐子,她就站在院坝,习惯性地“咯咯咯”地唤,鸡从四面八方跑出来,凑到她身边。她一一清点个数,还差谁,就又扯着嗓子“咯咯咯”地唤,远远地跑来一只黑白花鸡。“又到哪儿贪玩了?”母亲嗔怪道,随即把它们带到鸡圈旁,一只一只赶进去,拉上小木门。
鸭子很懂事,不让母亲操心。它们摇摇摆摆,“嘎嘎嘎”地一路唱着回来,径自走到圈里去。母亲赶紧跑上去点数。
忙活完一家人的晚饭,外面已是黑漆漆一片。猫不知跑到哪个角落去抓老鼠了,狗在桌子下静静地睡着了。母亲打一只电筒,先到猪圈里,看猪正睡得香甜。又悄悄地走到兔笼边,兔子一动不动。随后,她来到鸡圈鸭圈外,侧着耳朵倾听,鸡和鸭都悄没声息。巡视一番,她回到卧房,满脸倦容。“都睡了,我们也睡吧。”她轻声说。
是啊,它们都睡下了,母亲也该睡下了。
母亲整日忙碌,不辞辛劳,照顾着家里这一群大大小小的动物。它们和地里那些生长的庄稼一样,是寻常岁月里的一道光芒,照亮了母亲内心深处的希望,这是生活永恒不灭的希望。
作者简介:王应兰,供职于重庆市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。
编辑:朱阳夏
责编:陈泰湧
审核:冯飞